商标资讯

首页 > 商标资讯 > 正文

追寻常道回到孔子

2017-01-04 02:36:00 商标资讯 分享

(原标题:追寻常道回到孔子)湖北日报讯□姜岫玉

深读

自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之后,“孔子”、“儒家”在中国人的脑海里,就成了一个遥远而陈旧的符号,既熟悉也陌生。孔子哲学是我们的文化基因,在我们的思维方式、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,但身为中国人,我们面对孔子,却又往往所知寥寥,更不知如何看待应用孔子哲学,又因为如此,当代国人,身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时代下,身处现代化转型的十字路口,却茫然四顾,惊觉自己不知根基何处,亦不知该去向何方。

《常道——回到孔子》一书,既不是以心灵鸡汤的方式消费孔子,也不同于一字一句的刻板注解。可以说,它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,承载着对于国家前路去往何处的理性思考,以及有识之士的热忱与担当。书中虽然以哲学义理的思辨为主,却不难看出作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忧虑与急切。
该书作者卢雪昆教授,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弟子。牟先生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,是儒、释、道、西四家学问集大成者。卢雪昆教授在牟先生著述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阐发孔子哲学的当代价值。
当代社会,西方物质文明已然日益显现其侵害社会肌体的毁坏力,西方物质文明主导的现代化转进至理性文明的现代化。此时,唯有回到孔子哲学传统,才能接续自家民族之理性生命体,以理性文明校正我们现代化之航向。
孔子哲学何以能在现代社会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?何以能成为人类理性成熟之学?作者以“常道”二字作答。所谓“常道”,就是人性的根,社会的本,此根此本万古一日,永不移易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而孔子学说所含理性之内核,不仅属于过去,而且于现在未来皆真实,皆普遍客观的有效,它乃是每个人禀具之理性的真实,同时是人类共通的理想社会之原型。
孔子哲学作为人性之根,社会之本,堪称基础哲学。全书三十二课,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。书中不乏中西贯通的宏观眼光,如以康德批判哲学阐明孔子哲学是基础哲学,孔子哲学与道德、宗教之辩,同时充满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。如作者提出“孔子大成教之全人类大宪章是理性之原型,人类不已向之而趋的标准,无论因着现实条件的限制,我们离理性之原型有多么远,都不能放弃这原型,要坚守全人类的大宪章,坚持实施‘仁者,人也’‘人能弘道’。唯独努力不懈地践履孔子大成教,每一个人成就自己的生命为充实而健旺的生命,我们才有希望建设一个保育人的尊严、维护人的自由生活,提供周全的生存保障的美好社会。”时代社会进步,原与社会个体之理性息息相关,由此反观社会种种乱象,个体种种困扰,也就豁然开释。
作为一本哲学书籍,恐怕许多读者会畏惧其枯燥艰深,对此望而却步。作者在每一课后,都准备了“析疑与辨难环节”,问题选择都能切中读者疑惑,扭转长期以来的固有偏见。如“自民国以来,礼教吃人已成公众舆论,如何能为‘礼’正名?”“今流行音乐多无喜怒哀乐之常,又如何?”“孔子言‘爱人’与墨家之‘兼爱’以及基督教的‘普世的爱’同否?”作者在这一环节,往往有许多以哲学高度观照现实生活的妙语,如“人只是满足一己之私,或仅仅只关注大多数人最大综量的幸福,那么,人就不会有终极目的,一切都是相对的、偶然的、人们又如何能真正谈论价值呢?”

我以为,书中最为可贵的,是思辨力的显现。中国近百年来,文化上有全盘西化的矫饬,而知识分子对此所以彷徨失据,大抵是因为失去思辨能力的缘故。一个人纵使学知过人,如果思辨力不足,在学问追求上往往不能洞见综纲,知所统绪。而遇到时代大问题,更鲜不为情绪所迷乱而妄作。我想作者著此书,是希望读者训练思辨能力,对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,有正解正见,然后可以有正行。更是希望现代中国人能在东西交融的大时代中,一面重新梳理中国固有文化传统,一面面对西方文化,将中西智慧,运转自如,解决时代问题。
(原标题:追寻常道回到孔子)

相关文章

最新文章